于連的故事?小英雄于連的故事是 500多年前的一天晚上,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中心廣場上閃爍著五光十色的燈火,全城的人都跑出來唱歌跳舞,歡慶自己打敗了外國侵略者。鐘聲、禮炮聲和人們的歡呼聲交織成雄壯的樂曲,在首都的上空回蕩。那么,于連的故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也是其代表作。作品講述主人公于連是小業主的兒子,憑著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后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
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
與此同時,于連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
最后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于一旦。
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處死刑,上了斷頭臺。該書以的形式,通過于連與命運作艱苦奮斗的短短一生,從不同的角度,淋漓盡致地反映復辟時期的階級斗爭。
于連本是木匠的兒子,但是野心極大,一心想躋身上流社會,不惜利用深愛著自己的女人。于連這個人物其實挺現實的,愛情本就不是男人的全部,名利和地位才是男人最終奮斗的目標。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涌現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他們跟父輩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擔起了沉重的抗爭。
他們的傳奇事跡經過藝術家們的演繹,成了經典的歌曲、、電影,幾十年來被人們傳頌,經久不衰。
活在歌聲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這首名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敘事民歌傳唱了許多年,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故事影響了幾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淶源的一個小山村。抗日戰爭爆發后,日軍把魔爪伸進了這個寧靜的村莊。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時碰上了打算進村"掃蕩"的鬼子。鬼子讓他帶路,二小卻把鬼子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鬼子發現上當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犧牲后,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介紹他英雄事跡的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跡深深地打動了,很快創作了這首流傳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國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了小學課本,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投資拍攝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兒童中又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銀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張嘎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奶奶相依為命。
他的經歷是非常悲慘的,從小就不受父母的重視,長大之后也是非常的坎坷。這個人物形象還是蠻不錯的,表現出來了,勇敢堅強。
少年小英雄小故事
少年英雄——謝榮策
謝榮策,1931年11月13日,誕生在遼中縣茨榆坨鎮茨榆坨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小時候因生活所迫,9歲就給地主放豬、放牛,受盡了地主老財的百般虐待。在他幼年的心靈里,就埋下了對地主老財仇恨的種子。因此,謝榮策少年時期就參加革命活動,擔任茨榆坨村兒童團長。
謝榮策的童年是在苦水里度過的。社會的黑暗,生活的艱難,使榮策幼小心靈上萌發了反抗壓迫的信念和力量。
1947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戰場開始戰略性反攻。尤其是東北各線進軍更是神速,打得國民黨部隊丟盔卸甲,潰不成軍。村里地主老財紛紛逃往沈陽。鄉親們如久旱盼甘露一樣的心情,盼望著共產、解放軍的到來。12月18日,解放軍主力部隊開進了茨榆坨村,謝榮策在小伙伴們的推選下當上了村兒童團長。
1948年春天,駐遼中一帶的我人民解放軍,根據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戰略部署,陸續開往前線。龜縮在沈陽城里的國民黨軍隊,妄圖打通沈遼要道,命令一個騎兵團,乘機對遼中東部四方臺、茨榆坨一帶進行騷擾。在這嚴峻時刻,剛滿16歲的謝榮策經過斗爭的鍛煉,更加成熟起來。他不顧疲勞,日夜堅守戰斗崗位,同敵人進行英勇斗爭。
一天,謝榮策和武裝隊長肖洪義正在農會屋里擦槍,突然聽到遠處傳來陣陣槍聲。
以上就是于連的故事的全部內容,于連 在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小英雄,他的名字叫于連。于連實際上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傳說他是一個有產階級的獨子,在一次歡慶的人群中走失。幾天以后,當他被找到時,正在做著他每天都做的事,撒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