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逐末的故事?戰國時候,有一次齊王派遣使臣到趙國去拜訪趙威后,以示友好。趙威后很熱情地接待來訪的使臣。使臣在獻上齊王準備的禮物后,又呈上一封齊王寫的信。趙威后收下了信,并馬上拆開來看,那么,舍本逐末的故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戰國時齊國國君派使臣出訪趙國,趙國太后接見了齊使并詢問他說:“貴國今年的莊稼怎么樣,是否可以豐收?”齊使聽了這話立刻不高興了,回答道:“我代表我王來到貴國,意圖與貴國結好,但您上來卻不問我家大王身體如何,反而問莊家如何,我王如此尊貴難道竟不如莊稼嗎?”趙太后說:“沒有莊稼怎么養活人民,怎么治理國家呢?農桑為國之根本,我難道要舍棄根本去問那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嗎?”齊使聽到這話十分慚愧,也對趙太后欽佩有加。
手打望采納!
舍本逐末在當下具有很強的說教意義,浮躁的現代人失去真我,一味追求虛浮的東西,導致真善美的失落,而自己卻不能夠反省!
由于現代國人失去信仰,并接受大量泊來思想,因此拋棄了自己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失落,引發領導集群的擔憂,擔心我們這樣唯一的文明古國會因此崩落,因此提出中華復興。豈不知,發展經濟的勢頭不可阻擋,新興科技嚴重阻礙了文化復興。
原來我們所追求的,是糟粕,是人家過剩不要的!而自己的精粹,卻被踐踏,喪失殆盡!
【解釋】:舍:舍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出自】:《漢書·食貨志》:“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錢。”
【示例】:寫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內容,那是~。
【近義詞】:舍近求遠、貪小失大
【反義詞】:追本求源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齊王派出了一個使者,要他到趙國去問候趙威后。禮儀過后,齊王使者把隨身帶來的齊王問候趙威后的親筆信,遞給了趙威后。趙威后卻沒有先去拆閱齊王的信,反而問齊王使者年景和百姓,使者問他為何不先問齊王近況,她說:“假如沒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同樣,假如沒有黎民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說,我這樣問才合乎情理;不這樣問,便是舍本逐末。
舍本逐末的意思呢,就是拋棄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部分,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形容輕重倒置。舍:舍棄。逐:追求。
舍本逐末成語故事_成語“舍本逐末”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
《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一文,寫的是以農立國的治國方針。當時以農業為治國的根本大業,認為工、商為末業。所以文中「民舍本而事末」是指人民不務農而從事工商業,如此國家難以治理。作者認為人民因務農而生產富足,就不會輕易遷移。反之,人民不從事農業而從事工商業,則農作物減少,就會輕易遷移,這時如果碰上國家有禍難,人民將無心長住鄉土。而且人民從事工商業,會耍弄小聰明,因而狡猾多詐,玩弄法令,顛倒是非。
后來「舍本事末」逐漸演變成「舍本逐末」,用來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只重視枝微末節,不知輕重之意。
以上就是舍本逐末的故事的全部內容,“舍本逐末”成語故事主要內容:戰國時候,有一次齊王派遣使臣到趙國去拜訪趙威后,以示友好。趙威后很熱情地接待來訪的使臣。使臣在獻上齊王準備的禮物后,又呈上一封齊王寫的信。趙威后收下了信,并馬上拆開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