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小故事?三、孟母斷織 孟子小的時候,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絲,見他回來就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說:“跟過去一樣?!泵夏敢娝麩o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當下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了,孟子見此,那么,家訓小故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家風家訓的故事有孟母三遷、曾國藩家訓等等。
一、孟母三遷
說起中華經典家風故事,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
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本驮谶@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后,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二、曾國藩家訓
古今名人家風家訓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當屬曾國藩家訓的故事。曾國藩教子與治家的理念和實踐,是社會公眾一致認可并極力推崇的。他一生戎馬倥傯,但對子女、對家庭的教育卻從未放松過。曾國藩特別強調“勤以持家”,還強調“和以治家”,更是以此為家族宗旨,而他自己也是一絲不茍的言傳身教。
家風家訓家規內容如下:
1、做老實人、做誠信人、做善良人。
2、誠實守信,開明勤儉,低調做人,低調做事。
1、司馬光教子有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于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
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于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2、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后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
1,歐陽修《歐陽永叔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譯文: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
賞析:歐陽修在家訓中希望兒子能繼續養成讀書的習慣,并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
2,孔子家訓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賞析:這個故事就叫做“過庭語”,也叫“庭訓”。后來根據這個故事,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訓”。學詩和學禮,講的是讀書和做事,這是人生很重要的兩個問題。)
家和日子旺,人和事業興。以下是家風家訓小故事,歡迎閱讀!
篇一: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我家也有家規。但我這里寫的不是家規,而是家風。
我們家的家風可多了,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我就挑幾個給你們講講吧:
爺爺奶奶都愛幫助人。有一次,對門的小哥哥一個人在家,奶奶就讓他到我們家吃。吃飯時,奶奶不停地給他夾菜,把我都給忘了,也沒見她給自己夾幾口菜。真是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人想少。
爺爺對自己很小氣,對別人卻很大方,他總是告訴我們對別人一定要慷慨。有人借東西,爺爺二話不說雙手奉出;有人遇到難處,爺爺定會鼎力相助。
爺爺從小就告訴我們要拾金不昧。有一次,我和媽媽撿到三百元錢,我就在媽媽的公司里東問問西問問,但是這是徒勞的。就在我和媽媽焦急地等待失主“找上門來”的時候,一位阿姨跑過來說錢是她我丟的。仔細詢問過后,我和媽媽把錢還給了她。阿姨不斷地向我們說謝謝。回家的路上,我和媽媽都為這件事而高興,仰望星空,滿天的星星都為我們拾金不昧的精神眨著眼,露出敬佩贊許的目光。
我也聽過別人家的家風,大到國家領導人,小到普通百姓:賣切糕的小哥的家風是用心去做每一塊切糕,某位國家領導人的家風是把每一個百姓的小事情做好。
家風家訓小故事:
一、曾國藩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對他的評價估且不論,但他的家庭教育卻有令人矚目的成就。他以“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自己身體力行,教育子女也養成勤勞作風。要求“諸男在家勤灑掃”“諸女學洗衣,學煮茶燒菜”。
還為曾家婦女規定了“日課”四項:“食事”,每天早飯后做各種小菜;“衣事”,已午刻紡花或績麻;“細工”,傍晚即晚飯后做男女布鞋或縫制衣服。曾國藩作為封侯拜相之人,對“日課”還要定期檢查,親自抓落實。俗話說:“人貴勤”,可見,曾家的“崇勤”家風著實可贊。
二、魯迅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征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苯Y果母子平安。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p>
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后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以上就是家訓小故事的全部內容,1、司馬光教子有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于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