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1課2020年讀后感?9月1日晚上,我準時收看了2020年央視《開學第一課》。節目主題是“少年強,祖國強”,由撒貝寧等四人主持。今年的《開學第一課》分了武漢課堂和北京課堂,充分展示了抗擊新冠病毒疫情中的各類人員的風采,讓我們重溫了剛過去的這段難忘經歷,讓我受到了強烈的情感沖擊和深刻的教育啟示。那么,開學第1課2020年讀后感?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華民族一直是一個有著優良傳統的民族,在《開學第一課》上面講了五個小故事,對于一些經歷過這些崢嶸歲月的家長而言,內心非常有感觸,可以激起他們內心的共鳴。我們許多的父輩以及祖輩有很多都經歷過這段歷史,因此當他們看到這檔欄目的時候,內心也自然有了許多波瀾。但是對于一些00后的學生而言,對于一些只有十幾歲的青少年而言,他們沒有經歷過這段歷史,因此他們可能不太理解蘊含的道理。先輩們為了創造我們良好的生活,所付出了很多汗水與鮮血。當我們看完了《開學第一課》之后,我們內心有什么樣的共鳴呢?我們看完之后內心作何感想呢?
1、以革命先烈作為榜樣,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我們都知道,如果沒有這些革命先烈所付出的生命,就沒有我們的今天。當我們坐在寬敞的教室里面,享受著優越教育的時候,我們不能忘本。我們應該以革命先烈作為榜樣,努力學習,汲取更多的知識,為建設繁榮的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今天的生活真的很好了,今天的教育也非常的發達。如果時間回到幾十年前,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像今天一樣享受著這樣的生活,享受著這樣的教育,因此我們不能夠忘本。革命先烈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努力學習報效祖國,這是每一個中小學生都應該做到的。
2、家長多向學生傳授一些愛國主義英雄事跡。
今天,老師讓我們觀看《開學第一課》。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觀看了《開學第一課》。
這一次的主題是“創造向未來”,所以這一次的節目都倍感科技。無論是“京劇小達人”王泓翔和他的特殊同伴”犀”共同演唱的《墨梅》,還是具有中國自主產權的飛機C919,亦或是神秘“嘉賓”無殼孵化小雞“小茶缸”,都在向我們展示科學和創造的魅力。這就是在指引我們大膽想象和勇于探索。我們要為我們的祖國創造更好的明天。
我希望《開學第一課》能一直伴隨著大家,告訴大家祖國的偉大和學習的重要。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開學第一課讀后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開學第一課讀后感 篇1
《開學第一課》作為一節中小學的必修課,無疑具有警世作用。“知識守護生命”開學第一課對中小學而言,開宗明義地詮釋了珍惜生命的意義所在。
第一節課“潛能”
生命的價值取決于自身!每個人都有潛在的能量,潛能需要激發,人在遇到危險的時候第一反應,恰恰就是潛能支配肢體的行為,同時潛能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就會失去生命的機會,相反也會贏得生命的機會!
第二節課“堅持”
每個人都知道“堅持就是勝利”這句話的道理,堅持就可以創造生命的奇跡,就像在這次地震中堅持活下來的人都就會有新的人生。面對人生就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第三節課“團隊”
所謂團隊精神,簡單來說就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核心是協同合作,反映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團隊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團隊成員犧牲自我,相反,揮灑個性、表現特長保證了成員共同完成任務目標,是一種真正的內心動力。面對災難,團隊精神顯得尤為重要。
每一年的9月1日的晚上八點,開學第一課總會如期跟我們見面,今年也不例外,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我們遭遇了一場疫情,因此我們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暑假。在這個疫情下的開學第一課也顯得不一樣,今年的主題是“少年強,中國強”為主題,傳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理念。
在今晚播出的2020年度《開學第一課》中,抗疫英雄有很多,而我們最具代表的人物有鐘南山、張定宇、張伯禮、陳薇等等,但是我最喜歡的英雄是——鐘南山爺爺,他是我見過最勇敢、最善良的人,他的爸爸媽媽都是做醫生的,因此鐘南山爺爺也成為了一名醫生。在非典的時候他挺身而出,面對這次疫情他還是一樣的勇敢沖在疫情一線救死扶傷。
其次張定宇院長,是一名醫生也是一名黨員。為救治肺炎患者,在他的妻子和他都被感染了,在除夕之夜,很多的接到了通知支援武漢的通知,這時候的他下定決心,“我一定要我們的病人,為我們的成績,為我們的國家筑起一道生命的長城!”隨后我們看到了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病科主任,兩個人沒有握手,而是用獨特的方式打招呼——互相擊肘,這是病人與患者之間的默契。團結凝聚起希望,熱帶祖國同心協力,團結奮進頑強拼搏,共建美好的家園。
下一個張伯禮爺爺,給我們補習了漢國時代就開始不斷地與病毒做斗爭,結合中西醫,叮囑我們以后就是國家的棟梁,我們要努力學好中國的文化,不斷改進才能夠在未來撐起強大的祖國。
開學第一課觀后有感寫作文內容如下:
觀看2023年開學第一課《強國復興有我》之后,我深受觸動和啟發。這堂課以文化傳承和中華文明的起源為主題,通過介紹《儒藏》工程編纂的故事,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節目一開始,王博教授給我們講解了《儒藏》名字的由來。《儒藏》是收藏儒家文獻的大寶藏,所以稱之為儒藏。然后接著講解了《儒藏》由2億字,282冊,510種編纂而成。
若要做完全本《儒藏》大約需要10億字,絕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很難讀完。聽完王博教授的講解,讓我了解了原來一部文獻的'編纂是如此繁雜。
通過《儒藏》工程的介紹,我了解到這是一項龐大而艱巨的工作。整理和編纂《儒藏》需要耗費巨大的力氣,而且幾乎是不可能完全完成的。
然而,這項工作的意義卻遠遠超出了它的規模。通過《儒藏》,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了解影響了我們兩千多年的思想。它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
在節目中,王博教授向我們講述了《儒藏》編纂人湯一介先生的故事。湯一介在高齡和病痛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著這項工作。當被問到為什么要編纂《儒藏》時,他堅定地回答道:“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是知識分子應有的對國家對民族的擔當與職責。
以上就是開學第1課2020年讀后感的全部內容,開學第一課雖然結束了,但我還是久久不能忘懷,一個一個抗疫故事讓我銘記于心,所有的災難面前都是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學生,一定會堅守自己的責任,不斷地進步,同時向抗擊疫情的英雄們學習,在國家需要的敢于挺身而出,團結互助,我們都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強中國強,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