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知兄弟登高處全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詩句出自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和長安之間,那么,遙知兄弟登高處全詩?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少一人,指的是作者自己。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自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后來那些富于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此詩寫出了游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詩人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币馑际钦f,遠在故鄉的兄弟們重陽節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他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的句子,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維的詩似乎更不著力。
清代沈德潛認為詩的后兩句“即陟岵詩意”(《唐詩別裁集》卷十九),二者在表現方法上頗有相似之處。《詩經·魏風·陟岵》末章里說:“陟彼高岡,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眽粝胗H人,轉而擬托親人也想念作者自己。王維詩中也用了這種表現方法,以“遙知”使詩意的發展來個急轉,轉到從親人的角度來加深表現兩地相念之情?!斑b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這重陽佳節到來之時,親人們定同往年一樣登高飲酒。
少的就是作者王維啊。這是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前面"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寫的是自己漂泊在外,后面"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想象故鄉兄弟們登高,只有自己無法參加。所以"少一人"就是少了在異鄉的自己。
《十月十日憶山東兄弟》
——杜甫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少一人少的是詩人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唐 ] 王維
原文 譯文對照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凄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注釋
1.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
2.憶:想念。
3.山東:王維遷居于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4.異鄉:他鄉、外鄉。
5.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6.佳節:美好的節日。
7.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8.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衷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獨無親。
詩的第一句用了“獨”、“異”兩個字,分量下得很足。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對他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里面?!爱愢l為異客”,不過是說在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
以上就是遙知兄弟登高處全詩的全部內容,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唐 ] 王維 原文 譯文對照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譯文 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凄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