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電影觀后感?八佰觀后感 1 哲人曾說:一個民族愈加經歷苦難,愈會變得頑強! 猶記得年少時,歷史課本上曾有過這樣一段描述:1937年,蘇滬會戰最終一役,國民革命軍八百孤軍血戰四行倉庫,抵抗數萬強敵四天四夜,殲敵數百,那么,八佰電影觀后感?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華民族,歷經風雨,在風雨中洗禮!華夏兒女,飽受苦難,在苦難中成長!《八佰》的故事是描述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黨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420人留守蘇州河畔四行倉庫、狙擊日軍的故事。為壯聲勢,對外號稱800人。下面是我整理的《戰爭題材電影《八佰》的 觀后感 》,以供參考。
《 八佰 》 觀后感 1
今日上完了周末補習班,媽媽答應我的要求,帶我去看新上映的電影《八佰》。
電影開始之前的氛圍讓我震撼,每個人都屏住呼吸,盯著屏幕,現場氣氛安靜,雖然還沒有開始,甚至屏幕還沒有亮,大家都十分期待,因為中國軍人值得被期待。隨著安靜的氛圍,電影開始了,片頭的故事就十分激烈,被沖散的隊伍好不容易能夠休息休息,可是卻看到了日本人對中國軍人處刑,刑法惡劣,不忍直視,被發現后也沒能逃躲毒掌。
僅有的400軍人在四號倉庫,意味著中國軍人要應對四萬日本軍人,他們為什么要選擇留在倉庫,就是為了身后的平民,為了他們中國軍人沒有退縮,勇敢抵抗。四意味著死,中國軍人也有家,有妻有兒,可是他們肩負重任,在他們眼里僅有國家,把生命于不顧,把身體當作一張紙,一個抗日。
八佰這部電影講的是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四百多人由團長謝晉元帶領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頑強抵御日軍進攻的故事。下面是我整理的《電影《八佰》觀后感三篇》,以供參考。
八佰觀后感 1
哲人曾說:一個民族愈加經歷苦難,愈會變得頑強!
猶記得年少時,歷史課本上曾有過這樣一段描述:1937年,蘇滬會戰最終一役,國民革命軍八百孤軍血戰四行倉庫,抵抗數萬強敵四天四夜,殲敵數百,擊退日軍數次進攻,聲震海內外。
彼時的我,連同一眾懵懂的同學,都深深的被這一段簡短的話語所震撼。
我華夏兒郎自果然英勇,列強只能匍匐而行,終步于我方陣地之前。
轉眼三十余載,再看八佰壯士之事跡,除了無以復加的震撼,更有一份刻骨銘心的悲痛,以及一份無以倫比的沉重。
一座殘破的倉庫,被一群軍人鑄就成不倒的長城,一條染血的蘇州河,見證了生命在最終時刻的怒吼與不甘。
硝煙彌漫,血肉橫飛!故來征戰幾人回,尚可馬革裹尸還!
明知必死,雖死無悔!我以我血鑄長城,生為人杰死鬼雄!
殘酷的畫面,我熱血沸騰,咬緊了牙關卻依然淚流滿面。
這是滲入血液的震撼,亦是痛入骨髓的悲痛,但更是壓在了靈魂上的沉重。
《八佰》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是屬于歷史的每一個人的故事,也是此刻我們所要銘記的的歷史。電影很長,感人的地方也很多。下面是我整理的影片《八佰》 觀后感 600字,以供參考。
影片《八佰》觀后感1
如果說《1917》是偏向于個人英雄主義,憑借著一個人的英勇排除萬難、堅持到底,傳達了正確的消息。那么《八佰》是真正意義上的團體力量、民族力量,這種力量更有震撼力,也更能觸動人心。
抗戰中的上海,已經幾乎淪陷,被困在四行倉庫中的四佰多名中國士兵是這個城市最終的防線,如果他們失守,上海便真正的淪陷了。
隔著一座橋對岸的租界是另外一番景象,有歌舞升平,是完美的天堂。同時也有很多心懷國家危亡的各界人士,他們心中有著無奈、有著失望,更有著對中國士兵的期許。
日軍揚言三小時之內攻下四行倉庫,想要擊潰這上海的最終一絲反抗,當日軍試圖經過工事摧毀墻體,讓倉庫中的中國士兵失去作戰的陣地。緊要關頭,有人身體上綁了炸彈,開啟了自我犧牲式的爆破,去摧毀日軍的工事。緊之后就是一個接一個的士兵排成隊,身體都綁了炸彈,只留下自我的姓名,然后就為國獻身了。
不禁讓人發出感嘆,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天空中的飛機中有各國的觀察員,為了向其他國家證明中國的立場,冒著挑釁敵軍的危險,中國士兵決定升旗,護旗手被機槍掃射,旗桿將倒之際,中國士兵用身體繼續護旗,不顧生命的成為旗桿下的水泥樁。
《八佰》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影視作品,帶著我們回憶那段刻骨銘心的苦難歲月,記錄了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價值觀。下面是我和大家分享的《八佰》 觀后感 范文五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八佰》電影觀后感范文1
管虎導演的《八佰》上映后,我一直密切關注著,近日有幸參加了公司組織的觀影活動,也算圓了觀看《八佰》的心愿。
電影講述的是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附謝晉元率四百二十余人,孤軍堅守最后的防線,留守在上海四行倉庫。“五人為伍,百人為卒”,于是影名《八佰》。
伴隨著燈光的關閉,電影開始:一支保安團穿梭在雜草叢生的荒原,幾個人嘴里念叨著湖北方言,“迅速打掃戰場,秋收前回家收莊稼”。懷著疑惑的想法隨著鏡頭一拉,不遠處便是黑煙滾滾、斷壁殘桓、滿目蒼夷的上海城,心里一窒,他們此去必兇多吉少。鏡頭一轉,保安團被日軍發現,沒有組織起有效的反擊,不得以以逃兵的身份誤打誤撞被編入了四行倉庫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五二四團。
隨著鏡頭一暗,一條蘇州小河分隔了四行倉庫與英法租界地,一面是天堂,一面是地獄,形成強烈對比,南岸燈紅酒綠、車水馬龍,北岸炮火連天、尸橫遍野,給人印象深刻。
《八佰》觀后感1
當我成塵時,你必能看見我的微笑。——題記
有句話說得好:“天堂離地獄只有一步之距。”電影里的800壯士也正是如此。在第一次看這部電影之前,我也聽說過一些關于800壯士的故事,但看完電影之后還是會忍不住落淚。1937年,抗日時期,中國在淞滬戰爭最后只留下了一個師的軍力去打后衛,抵抗上海日軍,最后卻零零散散只剩了幾百人。他們只有400多人,對外卻宣稱有800人,而他們的勇氣和力量也遠遠不止800人。日軍用盡了一切非人的手段,但他們一次次的扛了下來,用行動告訴世界,中國人還沒有放棄!
四行倉庫在蘇州河的一岸,而另一岸是租界。開頭,我看到了那些租界里的國人如魯迅先生筆下一般的麻木不仁:夜晚的租界依然燈火通明,仿佛對岸的戰爭不存在一般,有些人竟然還在賭博,這也是將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表現的淋漓盡致啊。
電影中,端午和小湖北都是孩子,他們在影片的最后都“醒了”,成了當時的勇士,他們的舉動與影片中的老算盤和一個老頭形成了鮮明對比。前者心中剛開始還在各種糾結,最后也為國家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后者為了自己活命,想盡辦法逃離戰場。最后一戰時老算盤看到對岸的戰況,他下了車,也去岸邊望著,雖然只有一個鏡頭,但忍不住讓我產生遐想,他是不是后悔了?他是不是也想回到對岸,幫助他們去擊退日軍?他是不是也“醒了”?
電影中還有一個情節:日本人準備擺好鋼板陣,向四行倉庫進行攻擊,于是那里的戰士個個都綁上炸彈,跳到日本人的陣形里,才使日本人撤退,爆炸聲響徹天際,對岸租借的人也是十分驚訝,日本人說好的三小時攻下四行倉庫也不了了之。
以上就是八佰電影觀后感的全部內容,影片《八佰》觀后感1 如果說《1917》是偏向于個人英雄主義,憑借著一個人的英勇排除萬難、堅持到底,傳達了正確的消息。那么《八佰》是真正意義上的團體力量、民族力量,這種力量更有震撼力,也更能觸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