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勤奮的故事?一、孔子周游列國 孔子周游列國是從魯國出發,大致走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從55歲到68歲,孔子帶著他的若干親近弟子,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魯國周邊游歷。最終沒有國君接受其主張,那么,名人勤奮的故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以下是幾個關于名人的勤奮故事:
1、大家一定還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那曲長達八分鐘的鋼琴曲《星光》。演奏它的人名叫郎朗。多年以來,郎朗一直被譽為“中國琴童”,他那精湛而富有激一情的表演,讓全世界都為之傾倒。但又有誰知道,沒有勤奮,就沒有郎朗的成就。
郎朗三歲時開始學習樂理、指法等基本功,上學后,每天早晨6點準時練琴一小時,中午再練一小時,放學后還要練一小時,這樣的勤奮練習持續了很多年,最終使郎朗化繭成蝶,創造了自己的神話。
郎朗的天賦并不出眾,那么他是憑借什么獲得了成功?當然是勤奮。因為成功的關鍵不在于天分,它是和你勤奮的程度成正比的。
2、王安石筆下有個神童方仲永,他五歲就會作詩,且文采不比村中的文人差,受到周圍居民的追捧。
如果當時方仲永繼續勤奮學習,他應該會有美滿幸福的一生,但是由于他的父親貪財,每天不讓他學習,帶著方仲永走東家,串西家,收取錢財,所以他沒能勤奮學習新知識,最后,方仲永和別人的差距越來越小,淪為了一個普通人。
我想,方仲永雖然擁有天分,卻沒有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他缺少了勤奮。他的命運,再一次印證了勤奮對于成功的重要性。
3、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上中學時,考試不及格,老師要讓他留級,同學們也笑話他,但他卻不悲觀失望,而是發奮學習,最后取得了優異成績。
一,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每看一本書,不是一上來就從頭至尾地去讀,而是對著書本閉目沉思,猜想書中寫了些什么。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后再打開書。如果書的內容與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再讀了;如果與猜想的不同,他就認真地去讀。華羅庚的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且培養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古希臘德摩斯梯尼,小時口吃,登臺演講時,聲音含混,發音不準,于是每天含著石,面對大海朗讀,無論春夏秋冬,堅持五十年如一日,終于成為全希臘最有名氣的演說家。
三,蒲松齡草亭路問。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過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作,終于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巨著《聊齋志異》。
四,萬斯同閉門苦讀。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一、匡衡 鑿壁借光
漢朝時,有一人叫匡衡,勤奮好學。 家里很窮,白天必須干活,晚上他才能讀書。但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他的鄰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
對鄰居說:“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說:“既然窮的不起蠟燭,還讀什么書呢!”匡衡聽后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個小洞,燭光透過來了。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里白干活不用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后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二、蘇秦 懸梁刺股
蘇秦,戰國時期東周洛陽乘軒里人,字季子。蘇秦是洛陽人,雖然出身寒門,卻懷有一番大志。他跟隨鬼谷子學習游說術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龐涓、孫臏等都相繼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張儀告別老師下山。
一、孔子周游列國
孔子周游列國是從魯國出發,大致走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從55歲到68歲,孔子帶著他的若干親近弟子,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魯國周邊游歷。最終沒有國君接受其主張,只得返回魯國。
二、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
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擴展資料:
勤奮事例
1、馬克思嘔心瀝血地寫《資本論》,花了40年時間。
1、少年華佗拜師
華佗從小愛好讀書,富有鉆研精神,對醫學饒有興趣。在母親的教育下,小華佗立志不圖官位,愿為良醫,以救民濟世為本。
之后,母親得了一種奇怪的病,忽冷忽熱,周身疼痛,皮肉腫脹。華佗請來很有名氣的大夫治病,也不見成效。母親病故前對華佗說:“孩子,記住你的父母都是被這種古怪的病折磨死的。我期望你早日學成醫術,好讓百姓少受疾病之苦!”
母親的去世激發了華佗發憤學醫、普濟眾生的決心。他來到城里,要拜父親的生前好友蔡醫生為師學醫。蔡醫生開始不想收華佗為徒,但是一想,華佗父親生前是自己的老朋友,朋友一死,轉眼不認人,也太不講情義了。
所以,他想考考華佗,如果他是一塊做醫生的料,就收;不行,就不收。蔡醫生主意已定。他見幾位徒弟正在院子里采桑葉,而最高處枝條上的桑葉夠不著,便向華佗說:“一你能設法把最高的桑葉采下來嗎?”
華佗說:“能。”他叫人取了根繩子,拴上塊小石子,只一拋,繩子拋過枝條,樹枝被壓下來,桑葉就采到了。蔡醫生又看見兩只山羊在斗架,眼都斗紅了,誰也拉個開,就說:“華佗,你能把這兩只山羊拉開嗎?”華佗又說:“能。”
只見他拔來兩把鮮草,放在羊的旁邊,斗架的羊早就斗餓了,一見鮮草,忙著搶草吃,自然散開不斗了。
以上就是名人勤奮的故事的全部內容,一、匡衡 鑿壁借光 漢朝時,有一人叫匡衡,勤奮好學。 家里很窮,白天必須干活,晚上他才能讀書。但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他的鄰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對鄰居說:“晚上想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