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車的故事?《雷鋒車的故事》主要講述了,連云港市"雷鋒車"組,從木扁擔、木板車到電瓶車,行程17萬多公里,免費運送老弱病殘旅客26萬多人次,義務運送行包22萬余件。"雷鋒車"手們不僅盡心盡力扶老攜幼、風雨無阻接送旅客,那么,雷鋒車的故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雷鋒車的故事》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雷鋒車的故事》讀后感范文1
這個暑假,老師讓我們寫一篇讀后感。在眾多書籍記當中我選擇《“雷鋒車”的故事》,這本書里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我深深的佩服這些雷鋒車手們。
20xx年6月三位響水少年,因考試不佳被父母嗎過后便跑了出來,幾天里,幾人從家里偷拿的200多塊錢已花光,三個人只吃過瓜販丟在路邊的幾個壞西瓜度日。幾位“雷鋒車手”看到后將三個孩子接到車站,及時與三個孩子的家長通了電話。三個孩子的家人趕到車站,與孩子在候車室團聚時,那喜泣的哭聲,讓很多圍觀的游客也潸然淚下。讀到這里我已經淚流滿面了。他們真不愧是當代的雷鋒啊,我真替這三個孩子感到幸運。他們不僅讓絕望的孩子們重新振作,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像父母一樣,使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大溝埃希望小學位于蓮云港市著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抗日山山腳下,是一所普普通通的農村小學,位置偏避各種辦學條件都很差。20xx年,當時的六年級1班有一位同學腿有殘疾,行動不便,班里的.同學們捐款為他買了一輛腳蹬三輪車,并把它命名為“雷鋒車”。
導語:學習雷鋒,做美德少年。我們要將學習雷鋒精神與踐行“中國夢”放在一起,自覺在家做一個好孩子,在校做一個好學生,在社會做一個優秀的小公民。接下來我整理了雷鋒車的故事作文,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雷鋒車的故事作文
學習雷鋒,好榜樣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好歌,作者寫這首歌是為了讓人們學習雷鋒精神,弘揚雷鋒精神。在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在默默地弘揚雷鋒精神。
雷鋒車的故事主要講了李保英看了雷鋒日記后,深受啟發,下定決心要做雷鋒那樣高尚的人。于是,她便和幾個姐妹們一起討論了該怎么學雷鋒,最后,她們決定去車站幫一些老弱病殘旅客免費運行李,就像雷鋒雨夜送大娘和工地送瓦磚那樣干了起來。車站領導看她們干的有模有樣,便給她們買了一輛平板車,從此,這輛平板車風里來雨里去。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被雷鋒車手們的精神感動了,她們為了幫助旅客,竟然不惜一切代價,其中令我最感動的是李保英不想看到旅客們的孩子們餓的哇哇直哭,便把自己的奶喂給他們吃,而自己的兒子當大兵卻時常沒奶喝。
雷鋒曾經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助人為樂的'精神卻是無限的。雷鋒車手一代傳一代,她們用行動詮釋了這句話。
雷鋒車的故事作文
前幾天我剛看了一本書,名叫《雷鋒車的故事》,我的感觸很大。
“雷鋒車”誕生于1963年,是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浦汽車總站職工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號召,開展“向雷鋒同志學習”的一個活動載體 的尊稱,是億萬南來北往的旅客和社會各界對新浦汽車總站廣大干群優質服務的褒揚之譽。“雷鋒車”這三個字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目中已形成固定形象。“雷鋒車”運行四十年來,已免費運送老弱病殘旅客近二十六萬多人次,義務運送行包達二十二萬余件,行程十七多萬公里,為旅客送去了春風般的溫暖。在四十年的歷程中,“雷鋒車”的車型由開始時的人力木板車、鐵板車、腳踏三輪車發展到現 在的機動電瓶車,車子換了八輛,人換了七茬。四十年來累計近十萬多人次擔任過“雷鋒車”的拉車人和駕駛者,這些人還被廣大旅客和社會各界稱呼為“雷鋒車”手。“雷鋒車”被中央和國家新聞機構、新聞媒體贊譽為“文明的旗幟”、“流動的雕塑”。
在江蘇省連云港市中心的新浦區,汽車總站與火車站相距500米,從1963年起,汽車總站“雷鋒車”服務組的女職工日復一日,每日幾次在兩站之間免費為旅客運送行李,至今行程已達10多萬公里!
“雷鋒車”組現有26名女職工,擔負著發往13個省、市的500余班長途客車的檢票、發車和候車服務工作。42年前,毛澤東同志發出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車站的姐妹們針對當時旅客轉車不便的狀況,就用3根小扁擔和繩子,前往火車站為旅客免費挑運行李。
導語:雷鋒身上體現的無私奉獻精神,在這些人身上都得到了生動的體現,只是需要更加努力地發揚光大。接下來我整理了讀雷鋒車的故事有感作文500字,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讀雷鋒車的故事有感作文
我讀了一本名叫“雷鋒車”的故事的好書。在連云港新浦汽車總站有一個“雷鋒車”組,是由一批批普通女工組成,是長期立足崗位,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創優爭先的學雷鋒模范群體。自1963年以來,“雷鋒車”組50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學雷鋒,先后有500多位“雷鋒車”手傾情奉獻,行程17萬多公里,免費運送旅客26萬多人次,為旅客送去了春天般的溫暖,用實際行動來弘揚雷鋒精神。
在他們不斷幫助別人的感召下還有一些人加入到他們的工作中來,甚至包括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中年婦女安娜·福圖,在連云港外國語學校教學期間,她了解到“雷鋒車”組事跡后,深受感染,非常希望像“雷鋒車”手那樣幫助他人,奉獻社會。工作之余她就來到新浦車站與“雷鋒車”組的姐妹們一起接送旅客。
因為她的熱心新浦汽車總站授予她“榮譽‘雷鋒車’手”稱號。在安娜的帶動下,連云港外國語學校多次組織師生去車站義務為旅客服務。學雷鋒做好事,已經成了安娜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去海州白虎山游玩,看到景區里有不少游人丟棄的垃圾,她就組織一些志愿者去撿拾;看到周邊農村焚燒麥秸現象嚴重,她就上書有關部門,提出環保建議;知道有些孩子上不起學,她就把自己的'收入大部分捐給了希望工程······ 現在想想就連外國友人都做好事發揚雷鋒精神,可見任何時候雷鋒的樂于助人精神都不會消失。
雷鋒車故事讀后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這是出自雷鋒的一句話。雷鋒精神是一種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是一種“愛憎分明不忘本”具有堅定意志和昂揚斗志的精神;是一種忠于人民忠于黨的精神;是一種對人民充滿友愛、互相幫助的精神;是一種公而忘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今年暑假,為響應國家主席提出的的“中國夢”,江蘇省舉辦了“我的夢,中國夢”這一活動,讓我有幸品讀了《雷鋒車的故事》一書。
人們說,“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為了更好地發揚雷鋒精神,連云港的余友云和她的姐妹們組建了雷鋒車組。從一開始的挑扁擔幫別人搬運行李,到后來的小板車運貨。漸漸地,他們的助人之舉收到了更多人們的好評和贊揚,余友云和她的姐妹們也因此受到表揚信上百封,錦旗十幾面,“雷鋒車”從此成為一面高高飄揚的學雷鋒的旗幟。
2003年11月3日上午,一對盲人兄妹乘車從灌云沂北去新浦上學,不巧把旅行包忘在了車上,焦急的兄妹倆只得向雷鋒車手們求救,雷鋒車手們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即多方聯絡查找,終于找到了旅行包。哥哥封士兵無意告訴雷鋒車手他的眼睛不是全盲,而是弱視,可他家里太窮,買不起眼鏡。
以上就是雷鋒車的故事的全部內容,雷鋒車的故事作文 前幾天我剛看了一本書,名叫《雷鋒車的故事》,我的感觸很大。“雷鋒車”是由連云港的許多名女工組成的愛心團體,是長期立足崗位、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創先爭優的學雷鋒模范群體,他們崇尚雷鋒精神。